臨床上常可以看到病患家屬在面臨要不要做氣切手術而掙扎,以為只要接上了氣切管路,就會一輩子離不開呼吸器、需要長期臥床。但這樣錯誤的迷思,往往會害病患延誤接受氣切手術的時間,造成病情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醫師何明霖表示,根據病患裝置氣切管路的原因不同,若病況改善,還是有機會脫離呼吸器,過正常的生活。

何明霖表示,所謂的「氣切」,是從頸部作氣管切開後放置氣切管路的手術,目的是在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方便後續的照護。目前病患接受氣切手術有兩大因素,分為肺臟疾病因素及非肺臟疾病因素,前者包括慢性肺病、肺炎、呼吸衰竭、痰量多需要抽吸輔助的病患,若病況改善有機會將氣切傷口閉合、脫離呼吸器。後者則是因中風、小腦萎縮、肌肉萎縮等無法自行呼吸及自行咳痰,需要長期仰賴呼吸器治療的病患,這類患者往往因病況不可逆,鮮少能夠關閉氣切口及脫離呼吸器。

馬偕醫院呼吸治療師鄭函恩指出,病人一剛開始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時,醫師會先插入氣管內管,但長期插氣管內管會讓喉頭水腫,期限到後會使更換困難,危險性較高。因此,醫師會在病患插管第三週後評估是否有必要更換較短的氣切管路,讓呼吸阻力變小也方便抽痰及後續照顧。

鄭函恩表示,許多意識清醒的病患甚至可靠特殊的氣切管路設計,正常說話及進食,除了外觀有一個氣切的裝置及開口之外,其餘的生活其實不太受到影響。

˙氣切或插管 家屬陷兩難
˙呼吸道狹窄的另類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