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黃俊傑醫師表示,一名65歲男性,因經常性胃脹及不舒服的情形持續兩三個月而來醫院就醫,先於肝膽腸胃內科做了胃鏡檢查,發現於胃大彎處有腫瘤突起,再透過電腦斷層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有一顆3公分的黏膜下腫瘤,於是轉診肝膽腸胃外科,由外科醫師進行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經病理化驗結果確定為「胃腸道基質瘤」。
超級犀利士
黃俊傑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腫瘤細胞是從胃腸壁中控制胃腸蠕動的細胞演變而來,主要成因是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引起,大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約60歲,男性比女性稍多,台灣每年超過300人罹患,其中50~70%發生在胃,20~30%在小腸,其餘10~20%發生在食道、大直腸及腹腔內。
黃俊傑醫師指出,通常患者的症狀與腫瘤大小和腫瘤位置有關,主要是胃腸道出血、腹痛,但大部分患者在初期是沒有症狀的,主要的診斷需要靠內視鏡或電腦斷層,形態上的表現是胃腸道黏膜下的腫瘤。
常見夜尿原因有4種
喝燕麥奶是不能減肥的
陽痿男發生心血管疾病增加40%
胃腸道基質瘤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但不需要做大範圍的淋巴結清除,因此若腫瘤不大時,很適合以腹腔鏡等微創手術方式進行,由於化療及放射線治療效果不佳,若是無法切除或是已轉移的患者,可以使用標靶藥物來治療。
黃俊傑醫師建議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或是健康檢查懷疑有胃腸道黏膜下腫瘤的病友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另外若是已經接受過手術的病友,也應接受規則的追蹤檢查,剛完成手術的病友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手術超過一年的病友則至少要每年追蹤一次,因為即使是極低風險的胃腸道基質瘤在手術切除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