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心臟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亡之列占據了前幾名的地位。而民眾多將焦點放在心臟疾病,卻忽略了周邊血管阻塞疾病。造成血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化病變(atherosclerosis)」,簡稱「動脈硬化」;體內過多脂肪類的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狹窄,導致肢體缺血因而壞死。(圖:左腸骨動脈有嚴重阻塞)

超級犀利士
84歲的張婆婆9年前因嚴重下肢壞死而必須切除右側大腿以下的肢體,活動上必須靠義肢來輔助,然而到新竹馬偕醫院就診前一直抱怨左腳冰冷甚至出現腳趾頭紫紺的現象已有數月,尤其最近更出現休息狀態下的肢體疼痛,故前往骨科門診求治並安排住院,經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左腸骨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為了改善病人症狀且避免僅有的左側大腿有再次截肢的風險,立即會診心臟內科,心臟內科醫療團隊經與家屬溝通說明後,為病人安排血管內整型手術(包含氣球擴張術與支架置入),術後病人症狀與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表示,周邊血管阻塞疾病一般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或女性停經後,有抽煙習慣者,並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者為高風險群。「周邊血管疾病」是一種可預防疾病,病患可藉由戒煙、改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及按時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肪及控制血糖的藥物,來達到預防的效果。另外,局部的肌肉按摩、溫水浴和穿保暖的衣物,都可促使肌肉血液循環增加,降低缺血性的傷害。
※經氣球擴張與支架置入手術
常見夜尿原因有4種
喝燕麥奶是不能減肥的
陽痿男發生心血管疾病增加40%
早期且最典型的症狀為間接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肢體肌肉在運動時疼痛,痙攣或疲勞感覺,休息時緩解。嚴重動脈阻塞的病人甚至會在休息時出現疼痛。其他症狀包括肢體蒼白,紫紺,冰冷,潰瘍及壞死(gangrene)。此時因雙腿營養不足,常有腿毛稀疏,小腿肌肉萎縮等現象出現。臨床診斷的方法包含血管脈動血流量記錄(Pulse Volume Recording),足踝/肱動脈壓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
林柏霖醫師表示,對於治療有症狀的周邊血管疾病,醫師會依個人狀況來做特別建議,其包含危險因子的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藥物的使用、運動復健、血管內整型手術或血管繞道手術來治療。其目標為改善病人症狀及保留患者肢體的完整性及降低截肢的可能性,最終目標是降低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若疾病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應聽從醫師指示治療,否則下肢肌肉組織若因缺血或缺氧過久,再手術時可能為時已晚。
※經治療後暢通的左腸骨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