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世界鉅變重創人心 多多運動深呼吸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糖尿病已非成年人專有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日前收治一名14歲就讀國二的青少年寶弟(化名)、身高163公分、體重達110公斤,因為父親發現寶弟的脖子有一處膚色特別深,覺得不太尋常,遂帶著寶弟前來就醫。經北醫附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翁瑄甫診治及檢查後發現,病人有典型的黑色棘皮症變化、血糖代謝不良,證實罹第二型糖尿病。黑色棘皮症好發於脖子和腋下部位,明顯症狀就是膚色變深。
翁瑄甫醫師表示,寶弟無糖尿病家族史,探究原因應出於寶弟嗜吃速食、炸雞、甜食,又不喜歡運動,少動吃多體重因此自國小就直線上升。翁瑄甫醫師強調,糖尿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兒童或青少年若體重過胖且有家族史或黑色棘皮症徵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耽誤診療黃金時間,讓病程惡化或導致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
飲食西化、運動量不足、生活型態改變,罹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其中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最胖的5%,幾乎都是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已成為兒童、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最重要殺手,北醫附醫營養室蘇秀悅主任表示,孩子會過胖與遺傳、環境、如家中飲食型態不佳、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取、喜好零食點心且吃個不停、低活動量與看電視吃東西等都有關。
父母對孩子的對待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如父母以食物來影響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食物當成一種獎賞或要求孩子把食物吃完,使孩子無法判斷自己對食物的飽足點,有些孩子為了使父母高興而把食物吃完等,因此父母在兒童體重控制上佔非常重要角色。
為此,北醫附醫與台北市衛生局於7月31日舉辦「兒童及青少年預防糖尿病健康生活體驗營」,設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課程,包含飲食紀錄、自我飲食習慣剖析、熱量計算與控制、認識食品熱量與標示等強化知識力的教學,並安排甩肉體操與水中有氧運動等。
而營養師也根據每位兒童的體位測量,調配適當的低油健康午餐,藉此教導父母學習協助孩子體重控制,包括幫孩子做到克制食物的誘惑、解決飢餓難捱、減慢進食的速度、改變平日吃的食物內容,如少吃肉、多吃青菜、增加運動的動機與場所等,讓體重控制融入生活,幫孩子戰勝肥胖,全家一起來。
乾眼症是臨床門診中常見疾病,西醫治療是用人工淚液來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葉家豪說,乾眼症通常是淚水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度的淚膜異常疾病,可能伴隨眼部不適症狀及導致眼球表面病變。
葉家豪表示,中醫眼科在乾眼症的症狀方面很早就有論述,例如《審視瑤函‧白痛》中提到當眼部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矇稱「白澀症」。《眼科心法‧外障》:「肝虛積熱之證,時發時歇,初則紅腫疼痛,澀淚難開,久則漸重,遂生翳膜,視物昏暗。」。
葉家豪指出,由於中醫自古就將目部視為五臟精華,臨床上常會依照乾眼症患者所描述的症狀配合三因、四診、五臟、六腑及八綱辨證後進行治療。如《諸病源候論‧目澀候》說到:「目,肝之外候也,腑臟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若悲哀內動腑臟,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又風邪內乘其腑臟,外傳受於液道,亦令泣下而數欠,泣竭則目澀。若腑臟勞熱,熱氣乘受於肝,而沖發於目,則目熱而澀也,甚則赤痛。」提示三種情況下,淚液受情緒影響而潤枯,又當風邪感人受於液道與肝氣沖目皆會澀痛。乾眼症的治則在經絡中以肝經為出發點,也多是目前臨床醫師思考方向。
葉家豪進一步說明,乾眼症患者的臨床狀況除了眼睛乾澀外,依辨證論治方式可以區分為六大類來治療:
(1)肝腎陰虛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痛、夜寐多夢、月經不調等。治療以杞菊地黃丸或滋腎明目湯加減來治療。
(2) 肺陰不足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咽乾鼻燥、嗆咳少痰、潮熱盜汗便秘等。治療以養陰清肺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來治療。
(3) 脾胃溼熱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口臭口膩、口苦口渴、納呆嘔惡、腹痞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溏。治療以三仁湯加減治療。
(4) 脾肺伏熱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黏眵分泌、咳嗽、口苦口渴。治療以加減桑白皮湯或銀翹散加減來治療。
(5) 肝氣鬱結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情志不舒、胸悶心煩、食少神疲、頭脹口苦等。治療以加味逍遙散或柴胡舒肝湯加減來治療。
(6) 脾肺虛寒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臉白氣弱、食少腹脹、短氣、咳嗽痰多、大便溏稀等。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曾治療一位47歲女性患者,自從三年前就有雙眼剌痛、流淚、畏光情形,在西醫診斷乾眼症的同時給予人工淚液,但是眼睛乾澀問題依舊,於是前往該院區就診。
經過中醫科診斷認為是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上焦風邪,胃氣不暢。在經過為期一個月治療中,患者眼睛刺痛、流淚、畏光症狀改善,僅剩下偶而會有輕微的乾澀感,且在療程中一併改善眼病發作時伴隨的巔頂頭痛及睡眠品質不佳問題。
因此,葉家豪建議有乾眼症的患者在點眼藥水同時,不妨考慮合併中醫療法,以改善眼睛乾澀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