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生活醫學

你不知道的生活醫學 kiwago2557@sueshaw.com

挪威發生屠殺案,受害者家屬心裡遭受重創,難以用言語形容,國內過去發生的921大地震、八八風災與小林村滅村等自然災害,也造成不少家庭破碎,受災戶、罹難者家屬,甚至救難人員,全都壟罩在心裡創傷的陰影下生活,精神醫學相關單位憂心,這樣巨變的世界,讓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病患不斷增加。

代謝型態公司心理師王淳表示,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是指一般人原本生活遭逢骨肉分離的巨變,心理受到嚴重創傷,患者先出現做惡夢、易緊張、過度恐慌、易受驚嚇與易怒等情形,接著就出現人格上的變化,行為有如人格分裂,但在心理師所定義下,只是所謂的「情感解離」,所謂「情感解離」就是指不想跟人接觸,慢慢出現對過往記憶喪失的情況,最後行為有如多重人格。

心理師王淳表示,若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超過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遲遲不治療,患者未來就有發展成憂鬱症的機會,甚至可能有自殺傾向。至於治療方式,不外乎就是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方式,試著幫助患者慢慢走出陰霾。

不過解鈴還須繫鈴人,通常解鈴人應該就是罹難者,逝者已矣,心理創傷豈是輕易幾句安慰即可撫平,這樣的治療十分有限,因此為恭醫院精神科醫療中心主任黃照建議,患者除了適度宣洩自己想法之外,一定要繼續維持有如遭逢巨變前的正常生活,三餐按時吃、準時睡覺不熬夜,還要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即使無法天天運動,每天也要利用一些時間沉靜下來,做深呼吸的動作,讓自己徹底舒緩情緒;最重要的還是要讓患者走回人群,讓健康的人際關係來修補內心的創傷。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413

正負面情緒的黃金比例
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4097

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957

危機就是轉機 伴您災後心理重建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314

一名23歲的男性,7歲那年就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國、高中幾乎全靠輪椅代步,但仍樂觀地面對生活,還發明方便自己穿襪子的生活工具,之後經過人工關節手術後,終於重新站了起來,且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打破一般人認為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無法做工作、行動不便的迷思。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之友協會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發病原因不明,好發於30多歲的女性身上,但也有幼年時期就發病的情況,病況輕微時局部關節(通常為手指頭)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損壞、嚴重變形,甚至造成殘障,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其次是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因此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風濕關節之友協會指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沒辦法治療的,只能透過類固醇藥物治療或生物製劑改善治療,但容易會有骨鬆、胃潰瘍、胃穿孔、皮膚敏感等副作用,但仍不會比疾病帶來的疼痛還要痛,建議聽從醫師治療,並做定期檢查,配合醫師用藥才是最好方式,不要因為一些莫名的害怕不敢調整藥物,最後受苦的是自己。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瑋昇也提出「個人化醫療」的新觀念,認為這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趨勢,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方式,個人化醫療強調了解病患間的差異性,因為遺傳、基因、免疫系統的差異,會使每個人罹病後的病況進展和治療反應有所不同,透過新的生物技術進行檢測或評估,有效且精確地調整治療策略,讓病患能使用到較適合自己的藥物,進而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之友協會提醒,病患的情緒也會影響病情的惡化,抱持愉快的心情也是改善方法之一,適當的復健、運動都可以避免關節的萎縮,維護關節的活動性。並建議,患者千萬別輕易嚐試民俗治療法,因為治療者可能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及了解,反而加重病情,延誤治療。

揮之不去的慢性疼痛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276

痛風?復發性風濕症?傻傻分不清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385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930

現在平板電腦正夯,不少人常常一玩就玩過頭,長時間低頭盯著小螢幕,不但容易造成眼睛負擔,也容易造成手臂、肩頸疼痛,出現旋轉肌群肌腱炎,如果沒有適當休息或治療,還可能會惡化為五十肩。

日前新聞報導一名陳姓女子,每天上下班無聊時都利用平板電腦打發時間,眼睛變得乾澀,容易疲勞,就醫檢查才發現度數增加了200度。現在又有一名30歲女性平時在家就會拿著平板電腦看韓劇,不管是坐著或躺在沙發上都要看,時間一久發現,只要做手往後伸、向上舉的姿勢就會痛,連手不動時都有抽痛感,檢查發現已罹患旋轉肌群肌腱炎。

書田診所物理治療技術組長蔡佩玲表示,過去門診肩頸痠痛患者中,大部份都是勞動工作造成肌肉或肌腱發炎,而最近因手臂痠痛求診的患者多為30歲以下或退休人士,且有不少病患是平板電腦使用者。因位患者長時間長時間低頭專注平板電腦螢幕,加上雙手懸空、手持電腦時間太久,造成肌肉疲乏、肩頸過度使用,一旦沒有適當休息,可能導致旋轉肌群肌腱炎,若置之不理,還會出現五十肩。

蔡佩玲建議,使用者每隔一段時間得休息,放下平板電腦,做些簡單運動,消除旋轉肌群肌腱的疲勞,像是拉筋運動、後壓手臂等,要是已經出現疼痛症狀時,應該立即休息,調整使用姿勢,如果持續三天症狀都沒改善,應該就醫檢查,再視情況使用藥物或物理治療。

另外如果想要保固眼睛,眼科醫師許正賢先前接受優活訪問提醒,最好不要躺在床、沙發上,或在搖晃的交通工具上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若眼睛感到酸澀不適,可以每看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休息時儘量多看遠方或到戶外接近大自然。


最近法國一項研究報告令許多愛貓族感到恐慌,報告指出貓的身上若帶有稱為「弓漿蟲」的寄生蟲,人如果跟寵物貓太親近,這種蟲恐會侵入人體,增加人體長腦瘤的風險,而且對人體性格產生丕變,會讓女性變得容易出軌,男性則是會有暴力傾向。

法國近期發表一項關於貓寄生蟲的報告,研究結果顯示感染弓漿蟲較高的地區,有較多罹有腦癌的患者。主要研究專家Frederic Thomas指出,依照最新的報告數據來看,在腦瘤患者較多的地區,弓漿蟲的感染率也較高,意味著兩者之間可能有直接的關聯性。

不過專家Frederic Thomas表示還得做更深調查,在英國期刊《Royal Society journal Biology Letters》中寫道,「雖然目前仍無法直接證明弓漿蟲是否易讓人體罹患腦瘤,但不能否認有高度的可能性。」

飼主可以用抽血方式,檢驗愛貓是否感染弓漿蟲,通常幼貓染上的機率較高。弓漿蟲除了會在貓的體內下產卵之外,亦會在不熟的豬牛羊等肉類、老鼠體內,甚至是沒洗乾淨的蔬菜等都可能找到它的身影。

弓漿蟲的危險性早有所聞,過去已有研究報告聲稱,孕婦若感染弓漿蟲會對胎兒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倘若在懷孕初期第一次感染弓漿蟲,可能導致流產;若在懷孕後期,胎兒感染機率高達近80多%,且出現水腦、腦內鈣化、智能不足、聽視障等症。

輕忽頭痛小心會要了你的命!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827

頭痛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4123

告別擾人頭痛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5216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5月底宣佈,使用手機可能增加罹患腦癌的風險,讓許多家長擔憂長期使用手機是否會對小孩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明確表示14歲以下小朋友,建議禁用手機,但日前瑞士針對7~19歲兒童所做的最新研究,推翻了手機致癌的說法,發現手機用量和罹患腦癌之間並無顯著關連,風險更是微乎其微,排除了擔心兒童的頭部較小,電磁波可能會更深入腦部的憂慮。

瑞士熱帶暨公共衛生研究所(Swiss Trop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stitute)的魯斯禮(Martin Roosli)教授刊登在「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研究顯示,使用手機的兒童和青少年罹患腦癌的機率,比不使用手機的兒童的機率不見得來的高,也就是說罹癌的機率和手機用量並無絕對關聯。

該研究於2004年至2008年進行,分別檢查了挪威、丹麥、瑞典和瑞士的352名腦癌患者,和646名健康者的手機使用頻率。研究發現,患者中有55%的人說經常使用手機;健康者中有51%的人經常使用手機,因此腦癌不見得與手機用量有關。此外,研究人員表示,自從手機出現後,兒童腦癌的病例並未增加,讓人無法確信手機致癌的說法。

英國癌症研究所於本月上旬也曾表示,手機「不太可能致癌」,但有關使用手機對兒童的影響研究,目前仍缺乏調查數據,因此還不能完全排除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手機可能增加罹癌的風險。

世衛首度承認 手機電磁波會致癌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532

世衛首認手機致癌 業者反駁:證據不足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547

降低手機致癌風險 世衛:傳簡訊、多用有線耳機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551

世衛:手機會致癌? 英國最新研究:不可能!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102

加拿大研究:常用手機易降低男性生育力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38

民50年代盛行的傳染病 頭蝨大軍又回來了台南市議員王定宇28日宣布,4、50年代盛行的傳染病-頭蝨大軍回來了,而且不限於偏遠地區,連台南東區明星學校都有不少學童感染。更嚴重的是,5都中只有大台南市竟無通報作業系統,是經台南社大老師許淑茹發現菁寮國小發生群聚感染,校方及校護求救無門,只靠熱心的許老師與教會結合協助。

台南社大老師許淑茹指出,她是在菁寮教會為小朋友課輔,發現許多小朋友頭髮中有白點,細看才知是頭蝨,有的滿頭如葡萄串,十分嚴重,而且都是菁寮國小學生,即知會校方,由校長通報教育局,校護通報衛生所,竟被告知頭蝨非傳染病管制,非衛生局業務,無需通報。

市議員王定宇指出,許老師十分費心的找到台北市立醫院96年的頭蝨分析報告,據以向台南市衛生局反映,他服務處也著手調查,發現台南市真的完全沒有通報作業系統,反而高雄市有嚴格通報規範,各校發生數據及處理過程均十分詳細,台中也有衛生署函知加強頭蝨防治工作的宣導。對有健康城市,醫生市長美名的大台南是最大的諷刺。 

王定宇表示,台南市一昧以非得傳染病認知,確實沒有通報作業系統,但事實上得病的都是家境不好、家長無暇顧及孩子健康的弱勢家庭,最需要公部門的協助,若校方疏忽造成群聚感染,或要家長帶去醫院求診而未去,問題一定會更形惡化,在東區的崇明國小、德高國小竟也有頭蝨學生,調查來源居然是於學後參加課輔感染,顯然頭蝨已全面性的回來了,不論偏遠地區或都會區。 

市府教育局體健科長吳國珉承認因非傳染病通報系統一直沒有啟動,但他查知目前約11所學校都有零星個案發生,加上最嚴重的菁寮國小總感染數23人。但王定宇說,事實上數字多達數倍,必須即時結合教育局、衛生局、里長、里幹事、社工,全面性改善環境衛生,投藥治療學童及做家庭訪視,當然建立周全的通報作業防治系統刻不容緩。 

衛生局疾管科科長蔡玲珊與吳科長已承諾將在一周內建立完整的通報系統,並由衛生所醫師開處方在衛生局備藥,隨時可提共各校投藥需求,公共衛生體系將全面介入教導學校校護衛教、家庭訪視改善居家環境衛生。

圖說:頭蝨,照片翻攝於大陸兒科醫學網。

糖尿病已非成年人專有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日前收治一名14歲就讀國二的青少年寶弟(化名)、身高163公分、體重達110公斤,因為父親發現寶弟的脖子有一處膚色特別深,覺得不太尋常,遂帶著寶弟前來就醫。經北醫附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翁瑄甫診治及檢查後發現,病人有典型的黑色棘皮症變化、血糖代謝不良,證實罹第二型糖尿病。黑色棘皮症好發於脖子和腋下部位,明顯症狀就是膚色變深。

翁瑄甫醫師表示,寶弟無糖尿病家族史,探究原因應出於寶弟嗜吃速食、炸雞、甜食,又不喜歡運動,少動吃多體重因此自國小就直線上升。翁瑄甫醫師強調,糖尿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兒童或青少年若體重過胖且有家族史或黑色棘皮症徵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耽誤診療黃金時間,讓病程惡化或導致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



必利勁

飲食西化、運動量不足、生活型態改變,罹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其中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最胖的5%,幾乎都是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已成為兒童、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最重要殺手,北醫附醫營養室蘇秀悅主任表示,孩子會過胖與遺傳、環境、如家中飲食型態不佳、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取、喜好零食點心且吃個不停、低活動量與看電視吃東西等都有關。


遠離癌症,容易造成體內發炎的食物少碰
佳倍壯
威而鋼口溶錠100毫克的功效、正確用法及成分
壯陽藥該怎麼吃

父母對孩子的對待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如父母以食物來影響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食物當成一種獎賞或要求孩子把食物吃完,使孩子無法判斷自己對食物的飽足點,有些孩子為了使父母高興而把食物吃完等,因此父母在兒童體重控制上佔非常重要角色。

為此,北醫附醫與台北市衛生局於7月31日舉辦「兒童及青少年預防糖尿病健康生活體驗營」,設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課程,包含飲食紀錄、自我飲食習慣剖析、熱量計算與控制、認識食品熱量與標示等強化知識力的教學,並安排甩肉體操與水中有氧運動等。

而營養師也根據每位兒童的體位測量,調配適當的低油健康午餐,藉此教導父母學習協助孩子體重控制,包括幫孩子做到克制食物的誘惑、解決飢餓難捱、減慢進食的速度、改變平日吃的食物內容,如少吃肉、多吃青菜、增加運動的動機與場所等,讓體重控制融入生活,幫孩子戰勝肥胖,全家一起來。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吃早餐,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健康容易出問題,但就算吃了早餐,如果食物搭配錯誤也可能會讓你衰老加速。根據大陸搜狐健康網指出有5種早餐搭配會讓你衰老加速,到底是真是假讓優活健康網告訴你。

一、早餐一杯牛奶加雞蛋

不少人早餐會簡單選擇一杯牛奶加一顆雞蛋,但這種代替主食的方式,不但不能夠給身體足夠的能量,更容易讓人感到飢餓,影響工作、學習效率。營養師彭雪雲表示,早晨的人體急需靠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的早餐來補充能量,而牛奶和雞蛋只能提供蛋白質,建議搭配饅頭、米飯等穀類食物,也能均衡飲食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

二、零食當早餐

很多人把餅乾、零食當作一天的早餐來吃,但平時肚子餓還可以充當零嘴,但當做三餐重要食物來源就不正確了。營養師彭雪雲表示,早餐不能只吃一種單一食物,容易營養不足導致體力下降,均衡飲食才是最佳良方。

三、早餐吃的過於營養

許多人知道早餐的重要性,但是誤以為以為早餐就是要大量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如漢堡、油條、奶酪等,才能補充營養。營養師彭雪雲指出,早餐吃的太過營養只會加重腸胃負擔,不但容易消化不良還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建議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如粥品、牛奶、豆漿。

四、路邊小吃當早餐

上班族如果早上上班來不及,就會隨手到路邊小吃攤買早餐,且經常邊走邊吃,直接在路上解決,這種方式也是不健康的。營養師彭雪雲指出,除了小吃攤可能會有食物衛生問題,邊走邊吃也會造成食物消化不良還會增加心理壓力,所以除了注意衛生問題,還是建議到辦公室再吃,切勿邊走邊吃。

五、隔天飯菜當早餐
許多爸爸媽媽晚飯會多煮一些,隔天會把剩飯菜熱一下,當作小孩的早餐,雖然製作方便且營養豐富,但吃下去的飯菜也容易堆對身體造成危害。營養師彭雪雲解釋,飯菜放到冰箱容易孳生細菌,建議飯菜還是不要隔夜吃,以免變質。

你早上吃過以上五種搭配方式嗎?小心這都可能讓你衰老加速,營養師彭雪雲建議,早餐如果攝取不均衡,就容易造成身體健康危害,也就會加速衰老,因此早餐最好是要一份主食加一杯豆漿、一顆蛋還有培根,均衡飲食才能讓早餐吃的健康。另外,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水,補充睡眠消耗的水分,活動至少20~30分後再吃早餐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喔。

  1. 早餐到底該怎麼吃才算足夠?你知道嗎?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453。
  2. 不吃早餐,真的會變胖嗎?營養師籲:係金ㄟ!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594。
  3. 全新概念的金字塔飲食 吃出健康不肥胖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589。
  4. 你是否知道生機飲食也會吃出問題?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590

不少櫃姐、空姐、美容師因為從早站到晚,再加上平常的忙碌,不知不覺腳上出現各種藍色、紫色、蚯蚓般的凸起,乍看之下猶如一顆「苦瓜」,這是因為長時間站立導致的靜脈曲張,嚴重的話還有可能造成皮膚潰瘍。

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曾接受優活訪問表示,有家庭病史者、年齡大於50歲者、女性、多產婦(懷胎2次以上)、口服避孕藥使用者、需長期站立的工作者(每日站立多於6小時)及肥胖者,都是容易造成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

李志賢醫師表示,靜脈曲張從30~70歲都有可能發生,男與女的比率是1:3,外觀上會出現腿露青筋、大腿或小腿皮膚冒出紅色或藍色、像是蜘蛛網、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樹瘤般的硬塊結節,台語俗稱「浮腳筋」。且兩腿會粗細不一,靜脈曲張那條腿比較粗腫,足踝皮膚變色、潰爛,甚至因為搔癢抓破皮造成潰瘍。

李志賢解釋,靜脈曲張患者腳部感覺到痠、硬、癢、麻、灼熱、刺痛感、不耐久站容易抽筋,是因為站久或坐久了,血液淤積在下肢,妨礙清除組織代謝後廢物的效率,刺激組織而出現這些症狀,腿重得像鐵腿,又重又腫拖不動。

醫師建議,最簡單的預防方式就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而不移動您的腿部,盡量避免長時間穿著高跟鞋,並時常運動你的足部,作伸展屈曲動作,也可以視病情的需要,按醫師指示,使用適當的彈性襪或彈性繃,走路也不要駝背,可以讓雙腳平均分攤身體的重量, 如果下肢浮腫、發癢、疼痛或紅腫發生,或者您的腿部受傷,請盡速就醫,即使一個微小傷口,如果沒有適當處理,也會轉變成嚴重問題。


1.遠離靜脈曲張回復美麗雙腿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758

2.櫃姊的隱憂 蘿蔔腿與靜脈曲張
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7775

3.腿露青筋、大小腿、蘿蔔腿 當心下肢靜脈曲張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228

乾眼症是臨床門診中常見疾病,西醫治療是用人工淚液來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葉家豪說,乾眼症通常是淚水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度的淚膜異常疾病,可能伴隨眼部不適症狀及導致眼球表面病變

葉家豪表示,中醫眼科在乾眼症的症狀方面很早就有論述,例如《審視瑤函‧白痛》中提到當眼部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矇稱「白澀症」。《眼科心法‧外障》:「肝虛積熱之證,時發時歇,初則紅腫疼痛,澀淚難開,久則漸重,遂生翳膜,視物昏暗。」。



必利勁

葉家豪指出,由於中醫自古就將目部視為五臟精華,臨床上常會依照乾眼症患者所描述的症狀配合三因、四診、五臟、六腑及八綱辨證後進行治療。如《諸病源候論‧目澀候》說到:「目,肝之外候也,腑臟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若悲哀內動腑臟,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又風邪內乘其腑臟,外傳受於液道,亦令泣下而數欠,泣竭則目澀。若腑臟勞熱,熱氣乘受於肝,而沖發於目,則目熱而澀也,甚則赤痛。」提示三種情況下,淚液受情緒影響而潤枯,又當風邪感人受於液道與肝氣沖目皆會澀痛。乾眼症的治則在經絡中以肝經為出發點,也多是目前臨床醫師思考方向。


遠離癌症,容易造成體內發炎的食物少碰
佳倍壯
威而鋼口溶錠100毫克的功效、正確用法及成分
壯陽藥該怎麼吃

葉家豪進一步說明,乾眼症患者的臨床狀況除了眼睛乾澀外,依辨證論治方式可以區分為六大類來治療:

(1)肝腎陰虛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痛、夜寐多夢、月經不調等。治療以杞菊地黃丸或滋腎明目湯加減來治療。
(2) 肺陰不足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咽乾鼻燥、嗆咳少痰、潮熱盜汗便秘等。治療以養陰清肺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來治療。
(3) 脾胃溼熱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口臭口膩、口苦口渴、納呆嘔惡、腹痞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溏。治療以三仁湯加減治療。
(4) 脾肺伏熱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黏眵分泌、咳嗽、口苦口渴。治療以加減桑白皮湯或銀翹散加減來治療。
(5) 肝氣鬱結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情志不舒、胸悶心煩、食少神疲、頭脹口苦等。治療以加味逍遙散或柴胡舒肝湯加減來治療。
(6) 脾肺虛寒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臉白氣弱、食少腹脹、短氣、咳嗽痰多、大便溏稀等。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曾治療一位47歲女性患者,自從三年前就有雙眼剌痛、流淚、畏光情形,在西醫診斷乾眼症的同時給予人工淚液,但是眼睛乾澀問題依舊,於是前往該院區就診。

經過中醫科診斷認為是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上焦風邪,胃氣不暢。在經過為期一個月治療中,患者眼睛刺痛、流淚、畏光症狀改善,僅剩下偶而會有輕微的乾澀感,且在療程中一併改善眼病發作時伴隨的巔頂頭痛及睡眠品質不佳問題。

因此,葉家豪建議有乾眼症的患者在點眼藥水同時,不妨考慮合併中醫療法,以改善眼睛乾澀現況。

このページのトップ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