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生活醫學

你不知道的生活醫學 kiwago2557@sueshaw.com

不要以為大口喝下冰飲、待在冷氣房是健康的消暑方式,這可能導致皮膚疾病!近來罹患濕疹、汗皰疹、蕁麻疹的病患激增5成左右,但病患都表示未曾出汗,疑惑怎麼會罹患這些皮膚病?原來是吹冷氣跟吃冰品惹的禍,讓人體排汗減少,導致皮膚毛孔無法排汗而遭感染。

李醫生解釋,成天待在冷氣房、大量飲用冰飲導致身體毛細孔收縮無法排出熱氣與毒氣,肝火和胃火也無法有效消除,使得皮膚完整性受損,一旦黴菌或念珠菌等病菌入侵,加上原本皮膚狀況不佳便可能加重對皮膚的傷害。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曾在優活健康網表示,冷氣房的溫度應控制在26至28℃左右,若室內外溫差大,則須先在涼爽通風處降溫才進入冷氣房;而炎夏可用中醫傳統方劑「生脈散」調補身體,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可助消暑益氣、生津止渴。

李醫生則建議,有濕疹等皮膚問題的民眾,儘量避免攝取生冷冰涼、烘烤、辛辣油膩、燥熱的食物,且需戒菸酒及海鮮,平日要避免精神過度緊張,且不要熬夜、晚睡、過度疲勞;皮膚發癢時不要用手搔抓,若患部滲水糜爛者,忌用油膏塗抹,以免堵塞毛孔,引起發炎。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www.uho.com.tw)

˙難治療的皮膚黴菌感染
˙高血脂患者易有皮膚病變 民眾應多加留意
˙天氣冷暖不定,過敏體質慎防蕁麻疹

疾管局宣布將於明年起針對中低收入戶5歲以下幼童提供施打一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但小兒科醫師指出,依據年齡不同,該施打的疫苗類型、劑量也不同,而且未受補助的幼童必須自費施打,許多家長根本搞不懂該怎麼打、要不要打。本報記者撥打疾管局1922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為讀者求證。

疾管局1922諮詢專員表示,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共分兩個年齡群組,分別為2歲以下及2至5歲之嬰幼童。以2歲以下幼童而言,出生後2至6個月接種應間隔兩個月內接種3劑,一年後再追加1劑共要打4劑;7至11個月應間隔兩個月內接種2劑,一年後再追加1劑共要打3劑;12至23個月應間隔兩個月內接種2劑即可,且疾管局建議所有施打的劑型裡最好包含一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如是2至5歲幼童,只需要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即可。

價格方面,若非政府補助之5歲以下高危險群、5歲以下低收入戶及設籍山地離島偏遠鄉鎮區之99年以後出生幼兒及未來將開放補助的中低收入戶5歲以下幼童,一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要價約3000元,必須由家長自行埋單。也就是說,如果出生後2至6個月的幼童接種的4劑疫苗全都是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家長必須自費12000元,所費不貲。

雖然自費價格昂貴,小兒科醫師還是提醒家長,嬰幼兒鼻咽腔本身就帶有肺炎鏈球菌,當免疫力減低或同時感染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時,細菌便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進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若幼童適逢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的年齡,建議還是把孩子帶到醫療院所讓醫師評估該如何接種及接種哪類的疫苗,並於接種時程內完成疫苗接種,保障孩童健康。

˙給幼兒完善的保護-談肺炎鏈球菌及輪狀病毒疫苗
˙提前預防流感 疫苗接種開打
˙幼兒「咽」害 掌握暑期黃金防治

疾管局日前發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合併死亡個案,一名1歲10個月女童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致死,疾管局預估今年9月開學後,可能會是腸病毒流行的高風險期。衛生署台東醫院小兒科20日表示,家長必須注意小孩的日常衛生,當孩童出現手腳掌心起小水泡、持續嘔吐、嗜睡等症狀,就要特別當心,要送醫觀察。

衛生署指出,該名女童於5日發病就醫,經醫生診斷為疱疹性咽峽炎,出現發燒且食慾下降,8日住院時明顯出現活動力降低、嗜睡等症狀,9日凌晨多次咳嗽合併嘔吐,之後還四肢冰冷、呼吸、心跳停止,經搶救後仍宣告不治。



必利勁

因為已經連續2年沒有明確的流行,以致於相當多的小朋友身上沒有71型的抗體,疾管局擔心今年9月可能會是腸病毒71型流行的危險期,提醒家長當心。


遠離癌症,容易造成體內發炎的食物少碰
佳倍壯
威而鋼口溶錠100毫克的功效、正確用法及成分
壯陽藥該怎麼吃

衛生署台東醫院小兒科指出,腸病毒是經由口沫、或吃下含有遭病毒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因此家長要提醒小朋友在飯前飯後都要洗手,因為小朋友可能沒有洗手而抓食物吃,連帶將病毒吃下肚。

台東醫院小兒科表示,當孩童出現手腳掌心起小水泡、持續性嘔吐、嗜睡、喉嚨痛吃不下東西、晚上睡覺時手腳會抽筋,甚至發燒等症狀,就要特別當心,必須送醫觀察。

疾管局也開始進行相關的管制措施,並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幼兒的家長,要注意勤洗手、清潔以及各種玩具的消毒,盡量不要讓小朋友去公共場所玩耍,以免感染腸病毒。

馬偕醫院提供資料顯示,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民眾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維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與通風,尤其是家有準媽媽或新生兒、幼兒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防範。


˙酒精對腸病毒無效!洗手才是避免感染的王道
˙醫師呼籲:腸病毒變身了,請小心!
˙腸病毒好發期 手腳出現紅疹應注意

曬太陽有許多好處,譬如可以舒緩心情,增加體內維他命D合成等。然而,皮膚科醫師說,陽光當中的紫外線卻是皮膚無形殺手,立即性的表皮曬傷、皮膚變黑,慢性膠原纖維變性、日光性角化症生成等。還有皮膚癌當中的鱗狀細胞癌,也與紫外線曝曬有相當程度關係。而當曬傷時,冰敷、補充水分都是必須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謝佳憲指出,紫外線依照波長又細分成A光(UVA)、B光(UVB)、C光(UVC)。UVC幾乎被臭氧層完全阻擋。UVB能量強,會使皮膚曬傷、發紅、腫痛。UVA波長較長,可深達真皮層,導致膠原纖維變性,加速老化,增加皮膚癌發生機率。



必利勁

要阻擋紫外光有很多方式,謝佳憲舉例說明,減少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在戶外機會,戴寬邊帽子,穿長袖衣物,戴太陽眼鏡以及使用防曬乳。


遠離癌症,容易造成體內發炎的食物少碰
佳倍壯
威而鋼口溶錠100毫克的功效、正確用法及成分
壯陽藥該怎麼吃

他說,現在的防曬商品大多有標示SPF與PA。SPF是sun protection factor縮寫,大致上表示延長曬傷倍數,也就是假若原本10分鐘就會被曬傷的皮膚,擦了SPF30防曬乳,會變成300分鐘才曬傷。PA是日本提出的標示法(歐洲以PFA標示),PA+可以延長2-4倍曬黑時間,PA++是4-8倍,最多標示到PA+++。另外還有一些美國跟歐盟制定標示,不過在台灣比較少見。

要達到商品標示防曬效果,是需要抹足夠份量的,所謂「足夠」是什麼呢?謝佳憲解釋,在科學上的計算是2mg/cm2體表面積,以一位身高160公分,體重55公斤的成年女性來看,僅臉部防曬就需要1.5公克防曬乳,所以一罐30公克商品,應該不到一個月就會用完。

至於SPF多少才夠?一般在室內只需要SPF15,在外頭跑業務的人可能需要SPF30,到海邊衝浪,烈日下打球,就需要抹到SPF50,並且需為防水效果商品。

如果真的不小心曬傷了,要如何處理?謝佳憲建議民眾,首先當然要避免繼續日曬,才不會讓曬傷情形惡化。接著實施冰敷,時間大約30分鐘,但注意不要直接將冰塊敷在皮膚上,以免凍傷,可以用濕毛巾包著冰塊使用。如果肢體有腫脹,可以採抬高處理。多補充一些水分,因為曬傷可能會產生脫水現象。如果有產生水泡,不要將水泡弄破,以免造成傷口感染,但如果水泡已經破裂,就要用優碘消毒傷口,預防感染。另外,如果出現中暑或熱衰竭,要趕快送醫,以免發生遺憾。

B型肝炎在台灣大約有15%的人身上帶有B型肝炎病毒,由B型肝炎引發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最近出現一件案例,56歲慢性B型肝炎男性病患,因消化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出現倦怠、腹脹等症狀,經醫師診療後,驚覺是因B肝引起的肝硬化,之後因病情逐漸惡化,經過肝臟移植手術後才重獲健康。

如果突然覺得腸胃不適,但又說不上來是哪裡不適,連帶又有倦怠、腹脹的狀況,有時候又有茶色尿及黃疸等症狀,這時你要有所警覺了,因為表示肝狀況可能出現異常狀況。執業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政寬表示,感染B型肝炎並沒有明顯症狀,需經驗血才能確定,但很多民眾並沒有加以重視,甚至渾然不知道自己是慢性B肝炎的患者,如沒有接受定期檢查,當嚴重的併發症如肝硬化、肝癌發生時,你可能已錯過治療時機。

檢視自己是否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倦怠、腹脹等症狀,甚至曾經有過血便,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治療,及早治療與預防。預防肝硬化發生,醫師也有好方法,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適度運動,並且不酗酒、不抽菸及亂服用藥物,才能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人生。

˙肝硬化病患飲食注意要點
˙肝指數異常 你的健康也亮起紅燈
˙預防肝臟油膩膩-減重、戒酒、多運動

iPhone後遺症再添一樁! 當心椎間盤退化症提早報到隨著iPhone普及衍生不少「後遺症」,不僅過去少見的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或媽媽手等名詞出現在新聞報導中,網路還流傳一名才年僅1歲8個月的小宅男!近來更發現「椎間盤退化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牛自健就提醒,久坐不動的上班族或長時間上網的青少年,提早爆發椎間盤退化症機率變高,症狀包括頑固性下背痛,甚至無法正常生活。

牛自健指出,維持同一不良坐姿長達2小時,腿部循環欠佳,容易造成腿部靜脈栓塞,有超過90%的人還有肩頸、腰部、背部酸痛情形,長期下來會導致肌肉無力、身體柔軟度變差、降低關節的活動度,進而引發椎間盤退化。

對此,振興醫院骨病科主任周溫祥提出幾項保脊小撇步,即盡量蹲下或讓肚子靠著重物後再搬;久坐時臀部靠椅背,兩腳踏地;打噴嚏要身體往前彎,兩膝稍彎曲;拿重物要經常換不同姿勢;走路切記縮腹挺胸、下巴微縮。



必利勁

iPhone後遺症再添一樁! 當心椎間盤退化症提早報到

另外,牛自健說,駝背、身體傾斜等不良姿勢造成的腰痠背痛等不適症狀,初期可藉休息、熱敷或消炎止痛藥獲得短暫舒緩,若出現以下警訊,則應趕快就醫:

  1. 持續的背痛,坐骨神經痛達3~4週以上。
  2. 站立或行走都很困難,甚至無法超過5~10分鐘。
  3. 持續下肢感覺異常、無力,及大小便失禁或困難時。
  4. 輕微的受傷,卻造成嚴重胸、腰椎的疼痛。

iPhone後遺症再添一樁! 當心椎間盤退化症提早報到

童綜合醫院日前診斷一個病例,一名20歲的陳姓女子矯正牙齒後,發現右側的下齒齦有莫名的腫塊,一度讓患者憂心以為是重症警訊,就醫之後才知道是罹患「牙齦纖維症」(牙齦增生),經手術治療已痊癒。署立台東醫院牙科主任莊素惠指出,口腔清潔不徹底產生牙菌斑、或服用癲癇藥物,都可能導致牙齦增生的狀況。

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蔡青劭表示,陳姓女子的牙齦腫塊在接受「廣泛性的切除手術」後,使用靜脈注射的方法補充營養,再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追蹤3個多月沒有復發的情形。莊素惠主任表示,造成牙齦增生的情況很多,包括口腔沒有仔細清潔、造成牙菌斑堆積,或是服用癲癇藥物,以及懷孕婦女因內分泌的改變、造成體質變化,都可能有牙齦增生的狀況。



必利勁

莊素惠主任說,有牙齦增生的患者,平時不會有什麼感覺,不過在刷牙或是吃到較硬的食物時,牙齦會有流血的情形;在治療上,通常都是以手術治療並徹底清潔病患口腔,且醫院也會予以衛生教育,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要多保持口腔衛生、多清潔口腔,防止細菌孳生。


˙一個多月增生近十倍的巨大細胞肉芽瘤 不可小覷
˙牙齦反覆腫脹導致牙髓神經壞死 根管治療恢復牙齒健康
˙常被誤解的口腔警訊

台北市一名35歲男子曾有血精的病史,日前又發現只要在勃起時排尿,就會出現血尿的情形,嚇得他只要勃起就開始覺得很緊張,性生活深受影響,趕緊求助醫師。所幸在檢查之後並無大礙,服用藥物之後情況改善,只需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並保持半年追蹤一次即可。

耕莘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博仁解釋,有血精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儲精囊發炎、攝護腺發炎等疾病,或是射精時的收縮擠壓使血管破裂,使精液中有血液的存在。通常第一次發生時,會發現精液裡有鮮紅色的血液,之後的幾次射精顏色會逐漸轉成深褐色,直到慢慢變回正常的乳白色。若檢驗數據沒有發炎的現象或其他異常,醫師建議應該要減少性行為的次數、調整飲食或泡澡,皆有助於改善血精的情形。

臺大醫院泌尿科兼任醫師陳偉寶先前接受本報專訪指出,血尿的成因包括泌尿系統發炎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外傷傷害、尿路結石、先天異常(如泌尿器官畸型、血管瘤、血管?管)甚至是癌症在發病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程度不一的血尿現象。此外,醫師解釋,有時1c.c的血液滲入1000c.c的尿液中就會看起來很紅,因此當有血尿的情形時,不要驚慌,趕快就醫找出病因比較重要。

醫師提醒,血尿有時會自動消失,許多病患以為沒事了就沒就醫,常造成日後嚴重的症狀。醫師建議,每次排尿時要注意尿液的顏色,若有異常應盡速就醫。且成人最好能每年做一次尿液分析檢查,並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不要憋尿,避免泌尿道疾病的發生。


優活相關文章:

血尿(Hematuria)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3504
警訊!無痛性血尿 輕忽不得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737
多喝水、不憋尿 遠離尿路結石第一步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774

腹脹大、月經正常 外籍女長寄生性子宮肌瘤一位26歲印尼籍女子因為腹部漲大來就醫,署立嘉義醫院婦產科主任施宏明表示,做超音波看見她子宮旁竟然長了一個巨大的肌瘤,開刀後發現肌瘤已經脫離子宮,依附在子宮外擴靭帶生長,但未與任何器官結合,手術將直徑超過18公分的肌瘤取出,女子如釋重負。

這名印尼籍女外勞日前由雇主送到嘉義醫院看診,原因是肚子脹大、好像懷孕了,婦產科主任施宏明為她照超音波,顯示她腹中長了一個超大的多發性子宮肌瘤,馬上為她安排開刀,一剖開肚,就發現一顆長在子宮外擴靭帶的肌瘤,大小如同像小孩的頭部。



必利勁

施宏明醫師指出,患者四年前來台灣後,就覺得肚子慢慢漲大,但月經正常、也不會痛,到上個月肚子已像懷胎六月的孕婦,開刀取出這顆扁圓形肌瘤,量它的直徑約18~20公分,秤重達1.75公斤,約三台斤,不過患者未切除子宮,尚保有生育的能力。腹脹大、月經正常 外籍女長寄生性子宮肌瘤


遠離癌症,容易造成體內發炎的食物少碰
佳倍壯
威而鋼口溶錠100毫克的功效、正確用法及成分
壯陽藥該怎麼吃

施宏明醫師強調,這顆肌瘤原本是與子宮相連的,但它與其他組織依附後,獲得更充足的養分,久而久之就斷絕與子宮的連結,醫學上稱為「寄生性肌瘤」,在醫學文獻的例子少於20例,而且如此大的少之又少

施宏明醫師指出,子宮肌瘤常見的是生在子宮內,有的是長在子宮外,生長的位置,分為漿膜下、肌肉層內、內膜下,多發性子宮肌瘤都會以肌瘤的根與子宮本體相連,以獲得子宮的血流供應養份,但此個案的肌瘤原本應有根部與子宮相連,但卻脫離子宮而獨立自主成長,目前醫學研究還無法斷定子宮肌瘤的成因,只能推測與影響子宮生長的荷爾蒙有關。(上圖:黃色為子宮肌瘤,會生長在子宮內,也會生長在子宮外,或長在子宮肌肉層內。)

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有月經量比較多、經痛、性交痛與慢性骨盆腔不舒服或壓迫感,也容易頻尿、引起月經週期不正常,甚至大量出血,但施宏明醫師指出,該患者的肌瘤長在子宮外,月經都正常、身體也不會覺得不適,所以拖到如此大才就醫開刀。

50歲王太太抱怨這兩個星期脖子僵硬,肩膀酸痛已經一星期,晚上也睡不好,因為有中風、高血壓家族史,她很擔心是不是頸部血管塞住,快要中風了。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科蔡佩君醫師表示,經過神經學檢查後發現,王太太的手腳力氣都正常,嘴角也沒歪,講話進食都沒問題,身體的感覺沒有特別異常。 

神經科蔡佩君醫師表示,王太太運動和感覺的神經都正常,但頸部和肩膀非常酸痛,頸部肩膀的肌肉有很多壓痛點。王太太到醫院量血壓才發現收縮壓已經到150亳米汞柱。經過診斷,沒有中風的症狀,頸部酸痛應該是肌肉過度使用引起。幾天藥物治療與頸部伸展運動後,酸痛改善許多。但王太太的高血壓仍然需要藥物控制。 

蔡佩君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脂(俗稱血太濃)、中風都跟頸部酸痛沒有直接關係,一般人常誤以為有關聯性,一旦頸部痠痛就擔心自己中風。其實,若要早期預防中風,應該養成日日量血壓的好習慣,因為高血壓其實是沒有症狀,等到有不舒服再量血壓都太晚了。平日善用健康檢查,抽血如有異常,如:高血脂、高血糖等,即要注意飲食控制,才能預防中風的發生;至於肩頸酸痛,除非是少數血管異常,通常跟中風沒有直接的關係。 

蔡佩君醫師指出,頸部負責支撐頭部的重量,同時又可以做多個角度的動作,姿勢不良當然會傷害頸部,過度屈曲或伸展更容易傷害頸部。頸部由頸椎、關節、韌帶、神經、血管、肌肉構成。每個構造都有可能造成疼痛。脖子會痠痛最常見的原因還是頸部肌肉酸痛,例如長途駕駛或在床上看書,都會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酸痛,如果頸椎的關節隨年紀退化也會痠痛。 

頸部肌肉酸痛要如何治療? 蔡佩君醫師表示,局部熱敷或消炎止痛藥物大部分可以緩解症狀。若是嚴重的症狀,醫師也許會建議復健治療。最重要的其實是預防,記得保持良好的姿勢,不要因為緊張而聳肩,時時提醒自己肩膀放輕鬆。

腰酸背痛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903
易發生腰酸背痛的情況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896
腰酸背痛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3903



このページのトップヘ